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作为“一市两校”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清华大学党委紧紧把握这一重要机遇,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立足当前,面向长远,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谋划、全面推进学校综合改革。
明确使命任务,切实增强综合改革共识
办好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高校党组织肩负着重要使命,承担着重要职责。清华大学党委时刻牢记自身的使命任务,不断凝聚增强推动学校综合改革的共识。
第一,充分认识学校综合改革的战略性。自上世纪中期以来,高校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职能,由社会的象牙塔、服务站发展成为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发动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第一任务。只有大力推进高校的改革发展,积极面向国家战略和国际学术前沿,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作用,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校之一,清华大学的改革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起着重要的辐射作用。通过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带动和促进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国家综合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第二,充分认识学校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推进综合改革就要全面开放,既面向全球积极开展各种交流合作,又积极面向国家战略,认真听取社会和市场的声音,摆脱自我设计、自我运转、自我欣赏、自我封闭的倾向,推动高校真正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推进综合改革就要鼓励创新,尊重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扬顶层设计与基层出政策相结合的传统,大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推进综合改革需要立足长远,不能脱离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不能偏离国家长远战略目标,将学术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人才培养的非功利性和国家需求的紧迫性有机结合,促使学术和文化的长远发展。推进综合改革就要强调整体性,单项改革“孤军深入”已难以为继,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整体推进、协调配套,才能解决深层次矛盾,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充分认识学校综合改革的紧迫性。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国高校正处于转变发展模式、建设一流大学难得的战略窗口期。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世界顶尖大学长期稳定发展的深厚积淀相比,我们在学术大师、原创成果、办学资源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在治理结构、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机制、科研体制、资源保障上受到的制约明显增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不在发展模式上有新的突破,就很难摆脱相对封闭、粗放、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将很难再有全面提升。深化综合改革,是清华大学实现新百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是一场使命驱动的改革。
坚持正确方向,全面谋划综合改革蓝图
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谋划学校未来发展。
第一,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2012年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力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总体发展目标,开始酝酿全面深化改革。学校党委讲政治、讲大局,努力把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统一和落实到办学实践中。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努力激发和释放广大师生员工的创造活力,不断凝聚改革共识,为综合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价值基础和群众基础。2013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一起向党中央、国务院主动请缨,争取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之路。
第二,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学校历届党政领导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认识并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中国大学不是单纯的学术体,而是一个兼具社区功能和市场功能的复杂综合体;对于这个复杂综合体的改革,党委的集体领导、各级书记的作用必不可少。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各方面工作特别是对改革的领导,重大改革问题均由党委常委会或全委会决定。党政领导班子围绕怎样把学校发展和国家战略有机结合,怎样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建立科学治理体系和优秀大学文化等一系列核心问题深入研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降低决策风险,努力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三,坚持群众路线,科学制定综合改革方案。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从来都是上下左右的通力合作和紧密配合,都是群众广泛参与、集体同心攻坚的结果。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结合学习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多次召开党委常委会反复讨论,形成了综合改革的主要思路。运用和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主动依靠和发动全校师生员工科学制定综合改革方案。草案形成后,在学科带头人、教代会代表、民主党派负责人、师生代表等上千人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使方案制定成为凝聚师生共识、汇聚改革合力的过程。
注重统筹协调,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实施
学校党委坚持顶层设计与试点先行相结合,注重总结推广基层经验,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全面统筹各项改革举措。学校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探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为我国高校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综合改革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学校党政密切配合,坚持战略导向、育人导向、学术导向、问题导向,切实处理好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针对不同学科和院系特点分类指导,科学制定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13年率先启动人事制度改革,2014年开始教育教学改革,2015年启动科研管理改革,之后再逐步开展行政管理、资源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争取到2020年全面完成综合改革任务。
第二,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以教师分系列管理为重点,明确教师的选聘标准和岗位职责;以实施准聘长聘制度为基础,改革聘任机制,鼓励教师致力于基础性、原创性研究;以评价机制和分配制度改革为保障,支持学术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发展。从已初步完成改革的13个院系来看,教师选聘标准明显提高,新聘教师呈国际化、多样性特点。教师投身人才培养、重大项目和基础研究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第三,全面启动教育教学改革。从2013年9月到2014年10月,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育工作大讨论,全校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进一步形成共识,提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制定实施《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将改革任务分解为10类90多项专项行动,努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通过建立通识教育改革试验区——新雅书院,大力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承担起学生价值塑造的主要责任,利用每一教学环节、创造一切机会加强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推动教学相长,大幅提高在课堂学习、学术研究和校园生活中师生互动的质和量,形成健康和睦、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立足党建创新,切实保障综合改革进程
学校党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完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在综合改革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一,以章程制定为龙头,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学校党委贯彻依法治校的理念,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学校综合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学校紧紧依靠全校师生研究制定《清华大学章程》,以章程为统领,新建和修订了《学术委员会章程》等21项制度,启动了《管理体制条例》等一批重要制度的制定工作。不断完善学校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制定实施《党政例会规定》、《院系党委工作职责规定》等,坚持“基层出政策”,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完善以社会监督、民主监督和行政监督并举的监督体系,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探索以质量为导向的自我约束、动态调整、科学发展机制。
第二,以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不断提升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学校党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做好任期届满的各单位党政班子换届工作,并以换届为契机,注重把具有开拓精神、工作投入、群众公认的干部充实进学校和院系领导班子,开展院系负责人全球选聘试点,不断提高班子整体工作水平。围绕改革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了4批院系正职干部赴欧美著名高校研修,组织新任干部赴革命根据地接受“体验式教学”,提高干部队伍推动改革的整体能力。深入开展专项调研,探索新形势下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新时期干部“双肩挑”制度。
第三,以基层党建为重点,凝聚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针对改革中学术组织变化的新特点,创新设置交叉学科党支部等党建工作新载体,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切实加强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聘请50位校友和师生担任党风校风监督员。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师生员工正确认识综合改革意义,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做改革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参与者和奋发有为者。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19期,作者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